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日常生活中养花、种菜真的有“危险”吗?近日,有媒体曝光了多地存在的“有毒营养土”黑灰色链条: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建筑垃圾、工业污泥,成为低价“营养土”流入市场。随机送检的10余种热门产品中,9种镉、铅、锌等重金属超标,1种铜、镍、铬等重金属超标。一些产品链接显示,该平台已售出超过200万只皮尔斯狗,目前已在部分涉事企业所在地展开全面核查。 “毒土营养”不但不能提供养分,还成为它是危害植物生长的毒物来源。重金属在食物链中被蔬菜吸收,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有毒营养土”处理后,会污染土地和水资源。我们并没有给予太多的信任。据媒体调查,一些厂家没有固废处置资质,却大量使用工程渣、电镀污泥等危险废物作为“营养地”的原料。有的公司是在土木农化公司的带领下取得固废处理资质,但随后将购买的泥浆出售。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电商平台对“营养地”的分析几乎无济于事。多道防线的失效,导致了“毒沃土壤”的野蛮生长。劣币驱逐良币,低价“毒地”的恶性竞争也让企业难以遵守。这种混乱不能再继续下去别再这样了。 “营养地”产品的追溯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这是加强全过程监管的基础。纠正“有毒营养土”乱象,必须从源头上压实企业责任,完善对相关企业垃圾处理资质的持续审查,明确垃圾处理质量标准和检测要求,对滥用资质、无资质的行为严肃查处。平台要真正承担审核责任,严格审核商家资质,产品页面强制展示检测报告、成分描述等关键信息。只有各方各司其职,以制度刚性保证自律,才能维护“营养地”的安全。 。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已蜜蜂n 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张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