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不豁免”常态化,制裁与威慑并举,筑牢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吴小鲁10月14日晚间,山东如意毛纺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桥信息”)双双发布公告称,正接受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今年10月16日,已有89家公司(含退市公司)披露过公司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从今年调查情况看,8家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含年报)财务信息披露违规或定期报告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调查s。调查通知书事先“知道”公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此外,7家公司下架后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进一步传递出“下架并不免除责任”的监管信号。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监管“棘手”、棱角分明的情况下,监管部门通过立案调查,通过“事前预警”+“事后可诉”清理市场生态,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以“不退市”强化法律销毁,建立了全链条、全心全意的回报闭环,有效保障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健全制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构建“有序进出、安全最低”的资本市场生态。那个“猜测”突出了调查的作用。据路桥信息公告称,该公司因涉嫌违反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正接受调查。今年以来,路桥信息等6家公司因涉嫌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查处,2家公司涉嫌年报信息披露违规。其中,北京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东通”)和远成环境有限公司收到行政处罚初步通知书。两家公司均涉嫌重大违法行为,并因财务造假而被迫停业。例如,4月份*圣东通被立案调查时,原因被揭露为该公司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有虚假记录。 9月,证监会通报*ST东通重大财务造假案。该公司营收和盈利连续四年增长,违反安全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拟对该公司处以罚款2.29亿元,对7名责任人处以共计4400万元的罚款,并对证券市场实行10年禁入。此外,*ST东通涉嫌重大违规并强制退市,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调查阶段的通知是司法程序和投资者保护的双重体现。”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立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披露涉嫌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在调查过程中提前释放风险,可以有效防止投资者“踩雷”和“通过处罚推进”的思路前端。除了在立案调查时提前“告知”社会公众之外,对于涉嫌财务造假的公司,监管部门还强化了对财务造假全链条的三维责任追究。 落实第三方金融诈骗行政和民事责任,打破诈骗“生态圈”。在南京粤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高宏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案中,证监会拟对配合财务造假的第三方给予行政处罚;今年7月,深圳赛维智能虚假陈述案 有限公司被关闭,第三个配合诈骗的当事人广州高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被法院判决承担3%的连带及部分赔偿责任; 9月底,已解散公司上海华虹吉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虹吉通”)失实陈述案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华虹吉通财务造假涉及的供应商和客户被法院判令承担10%至20%的连带责任。华虹吉通案投资人律师、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燕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法院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对“同案犯”作出了积极态度。一方面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警示相关投资者。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罪犯、平民、罪犯三维责任,加大违法犯罪成本。近日,金通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收到刑事判决书。该公司被判处罚款800万元,其他6名责任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此前,江苏证监局曾因公司2017年至2022年财务造假行为,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年度审计报告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罚。针对金铜灵特别代表的诉讼也已于去年底启动。 谈监管的特点对于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处理财务造假的情况,田立辉表示,一是深化“一案双查”,对企业和责任人进行处罚;二是加强“与执行衔接”,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的无缝衔接;三是实行“全链条追责”,追究配合诈骗的第三方责任。尤其是“单点打击”升级为“全链条围剿”的新特点值得关注。打造行政、民事、刑事责任闭环,打破制假“生态”。同时,科技赋能行政,叠加中介机构的“把关责任”,从资源上遏制造假行为,真正构建“不敢做、做不到”的激情体系。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志斌告诉记者《证券日报》认为,“关键少数”在上市公司违法行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对“主体少数”的多重责任机制显着提高了打假成本,强化了全体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意识,对应形成了“不敢打假、不敢打假、不想打假”的市场环境。 “拆迁无责任”持续强化,拆迁企业责任不断强化。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截至今年10月16日,已有7家公司披露收到下架后的法律通知。调查通报显示,公司或控股股东涉嫌违反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正接受调查。田丽惠表示,被解雇后被立案调查的7家公司彻底放下了“退一步”的侥幸心理。不仅可以通过责任为中小投资者挽回损失,还可以消除市场的“毒瘤”,防止风险被抛在后面。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今年8月,证监会已查处违法违规退市公司67家,向33家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的退市公司移送线索。最近,另一家被剥离的公司收到了监管部门的罚款。 10月14日晚,清算公司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关联人已收到“行政处罚预告通知书”。由于在向控股股东自身购买土地使用权的关联交易中,相关未及时办理不动产登记变更手续,控股股东未及时归还划拨资金(也被认定为未经营资本保障)。上市公司并未立即披露这一重大事件的进展情况。江苏证监局已计划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总计330万元的整顿。业内人士表示,此案再次表明监管部门落实“不遗漏不承担责任”原则、结束“退市”的决心。田立辉表示,“不豁免退市”已成为监管常态,形成“退市、追好、真补”的监管逻辑。通过“立案双查”和“终追追”,监管部门彻底打破了企业的侥幸思维。f“取消免责”,使违法行为成本超过违法所得,真正实现了“人能进能出,安全最有吸引力”的良性市场生态。行政延伸是维护市场公平、夯实价值投资基础的又一关键。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